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10期-哈佛的幸福課與禪修·之二

哈佛的幸福課與禪修·之二
之一內容簡介:沙哈爾博士的《積極心理學》課程在哈佛大學廣受歡迎,該課程中引入了很多源自中國的哲學思想和世界觀,尤其是禪學思想。可以說,禪修方法正是近年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方向之一。
幸福的要素
幾乎所有人都能通過禪修的方法獲得智慧和覺悟,成為幸福、智慧的人,這是禪修的理念所在。沙哈爾博士也引入了相同的理念,他說,《積極心理學》所要講授的就是管理人性的方法,是告訴大家如何做「最好的自己」,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,獲得快樂、自信、健康、成功的人生,是告訴大家如何變得更幸福。引領他開設這門課程的,就是他問自己的一個問題:「我們如何能幫助自己和他人,使個人、群體和社會變得更幸福?」
沙哈爾博士的課程名為《積極心理學》,但他說:「我不衹是從積極心理學中吸取內容,我還融入了認知心理學、社會心理學等內容,這是一個綜合的課程。我的指導性問題是:什麼會對幸福有所貢獻?」
結合西方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以及東方禪學思想的精髓,沙哈爾博士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:承受力、平常心及利他行為是幸福的三大要素。
案例
成功的孩子們
心理學家研究了一些成功的孩子們,起初他們認為這些孩子一定很優秀,百里挑一或者千里挑一,因此是不可以模仿的。進一步的研究卻發現,他們其實衹是普通的孩子。為什麼他們各方面都很普通,卻能在某一方面達到極高的成就呢?研究的結果是:因為他們總是樂觀地相信,事情會被圓滿地解決。他們認為: 好吧,這次也許不會成功,它以後會成功的,我從剛發生的事情中學到了東西。」他們對生活有信心,認為它有意義,也就是說這些孩子有「意義感」,不管是個人成功方面的意義、行事方式的意義,或者是服務社區的意義,還有事情的目標意義。
除了信心以及「意義感」,他們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特質——利他行為,就是幫助他人。幫助他人,其實是自利利他的行為。沙哈爾博士說,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,我們的眼光集中在自己的長處上,而不是缺點,我們會問,我真正擅長的是什麼?怎樣才能用自己的長處幫到別人?然後,為此設立目標,面向未來,不但思考現在的事情,同時也在思考五年後或十年後的目標,樂觀地走出下一步。
對於這些成功而樂觀的孩子們來說,過去是提供學習的機會,而未來是成功的機會,讓生活充滿意義,幫助他人使一切變得美好。
幸福的要素之一:承受力
所謂承受力,就是能夠接受事情的不如意、不順利,具有抗壓性,能從失敗中看到樂觀的前景。承受力是一個重要的特質,引領我們走向身心幸福的境地。案例中提到的孩子們,就具有典型的承受力,無論遭受多少挫折與失敗,他們會賦予這些不如人意的事情意義:我從中學到了東西。
不僅僅是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承受力很重要,歷代的禪修大師們,也都以此作為訓練要素之一。在許多禪宗著名的公案之中,歷代禪修大師們常常會想方設法為弟子們設立一些障礙,或者讓他們幹苦活雜活,或者假裝打罵他們、羞辱他們,若弟子們堅定目標和信心,跨越過去,就能培養定力和承受力,就能成功地跨越個人自身的障礙,如虛榮、驕傲、脆弱、過於矯揉、恐懼、焦慮、急躁等等,而成為一個具有耐心、前瞻力、謙虛、樂觀、堅定等美好品質的人,從而具備身心的從容,獲得當下的幸福快樂和安定。
培養承受力,其中一個要素是設定一個目標並堅定地去達到目標。心理學研究發現,設定一個目標,詮釋自己生活、工作或學習的意義所在,將會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成功。失去了目標,就失去了動力去承受、忍耐一切的不如意。據說,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泡之前,一共失敗了2358次,但是他說:「我並沒有失敗,與此相反,我成功地發現了2358種不適合做燈絲的物質。」正是對發明電燈泡的執著追求,使得愛迪生具有承受失敗的能力,因為他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在縮短著他與成功之間的距離。
幸福的要素之二:平常心
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追求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,或者要求自己每時每刻都做到成功。這種完美主義的追求,必然導致我們變得消極、焦慮和抑鬱,走向幸福的反面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種追求忽視了世界的基本運行規律,即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盡善盡美。此外,即便此時成功,也不代表永遠成功;一時的失敗,也不代表永遠的失敗。所以完美主義者一旦遭遇失敗,容易一蹶不振,前一刻剛因成功而喜悅,後一刻情緒又跌入穀底。
案例中的孩子們,屬於具有平常心的人。平常心,就是指明了事物發展的規律,承認失敗和成功都是事物發展的自然結果,所以不會因為成功而過分喜悅,也不會因為失敗而過於沮喪。失敗了,總結教訓;成功了,設定更高的目標,這的的確確是幸福的要素。
禪修大師們在教育弟子的時候,也通常會教他們用平常心的視角,那就是:把這個世界看作是「不完美的完美」——萬事萬物可能都有所欠缺,然而從自然的規律來說,卻是一種自身的完美。所以,順應自然,盡力而為,心超然獨立於物外——無論榮辱、成敗,心緒都不會受到影響,不會大起大落,喜怒無常。
從禪修的視角來看,變化是這個世界的普遍規律,這個規律被稱為「無常」。花開自有花落,有生自然有死,任何事物從出現的那一天開始,就預示了結束;任何人到達巔峰,若要走向另一個峰頂,就有一天會先下坡,才能再上坡。若不瞭解這種規律,追求永遠不變的成功和快樂,就如同追逐水中之月,鏡中之花。
設定一個美好的目標,並且勤奮努力,抱持平常心,如同中國古話所說「盡人事而聽天命」,這是我們獲得幸福人生的一個要素。不顧一切地追求,只求成功而不接受失敗或不完美,是呆板而不切實際的人生理念,這樣的理念必然導致灰心喪氣,走向幸福的反面。
幸福的要素之三:利他行為
很多人都以為,當今這一代人,以自我為中心,只關心榮譽、威望、金錢,其實不然。沙哈爾博士指出,其實很多人渴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,譬如研究發現,美國人平均每週有四個小時做志願者的工作,做與自身利益無關的善事,具有奉獻的美德。
事實上,如果我們想要獲得更高的幸福感,必須把自己置身於社會,置身于人群之中,去關懷和幫助他人。禪學思想認為,一切事物看似獨立存在,其實皆相互依存,即使我們最微小的思想、語言和行為,都會對全宇宙產生影響。而現代科學也已證明,萬物相互之間的交互關係非常廣泛深遠。譬如,著名的「蝴蝶效應」理論指出,一隻蝴蝶在熱帶地區扇動翅膀,理論上能在萬里之遙的地方引起龍捲風,原因在於粒子的連續碰撞。又如「六度分隔理論」指出,我們都是關聯和相互關聯的,從你用笑容感染三個人開始,全世界就會笑起來,因為每個人又會感染三個人,如此不斷地傳遞下去,只需要很短的時間,整個世界都會感覺更加美好。
我們彼此依存,互相需要,若我們置身事外,與其他人格格不入,就無法獲得快樂,更無法傳遞幸福。
所以,幸福的秘訣之三,就是自利利他,這也是禪修大師們的宗旨。當我們產生想要改變世界的念頭,然後開始行動,改變自己,就開始了改變世界。從一個微笑開始,傳遞我們的祝福,這種祝福,必然地傳遞回來,作用在我們自己身上。
所以沙哈爾博士說:傳播快樂的最佳方法,就是努力爭取自己的快樂,最幸福、快樂的當下,就是自己和他人都幸福快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