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4期 – 快樂降糖新思維:禪修

字體:

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4期目錄

快樂降糖新思維:禪修

 

文:觀誠明

 

糖尿病被視為現代社會常見的「富貴病」,然而患上了糖尿病,在生活方式上卻一點都不「富貴」:需要嚴格控制食物攝入量、時時檢測血糖、餐後注射胰島素、不能隨意吃水果……。原本多彩的生活變得小心翼翼起來,使得糖尿病患壓力大增,更提高了病情惡化的風險。可喜的是,近年來,禪修逐漸成為糖尿病患放鬆的方式之一,為糖友們帶來了輕鬆快樂降血糖的全新體驗。

 

精神壓力對血糖的影響

糖尿病的患病原因常被歸納為生活方式、遺傳等因素,殊不知,精神壓力也是導致糖尿病的一大元凶。當人處於緊張、焦慮等狀態時,會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,間接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和釋放,進而使血糖上升。如果這種不良心理因素長期存在,則可能引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,進而導致糖尿病。曾有媒體報導,普通人群糖尿病發病率在10%左右,而在抑鬱、焦慮的人群中,發病率則高達23%–25%。[1] 雖然這些數據的來源有待考證,但憂鬱的心理對糖尿病病情的影響已有明確的研究結論。

精神壓力這一因素,對已經患上糖尿病的人群影響尤甚。糖尿病患常常謹慎控制糖分的攝入量,悉心關注和測量血糖水平,卻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精神壓力。血糖控制的難度和挫敗感、擔憂可能出現各種併發症的不確定感,以及對新的生活習慣的不適應,都可能給糖尿病患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和折磨。2017年,美國糖尿病學會特地在糖尿病併發症裡增加了抑鬱和焦慮兩項。[2]可見精神壓力不僅會給糖尿病患帶來心理上的折磨,更會對血糖產生不利影響,進而加速病情的惡化。因為精神壓力會促進「壓力荷爾蒙」(包括腎上腺素和皮質醇)分泌,將人體儲存的能量轉化為葡萄糖,導致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血糖升高。[3]

禪修解壓,控制血糖

由於精神壓力對血糖產生了直接影響,排減糖尿病患的心理壓力成了降糖任務的重要一環,因此,研究者和醫療人員開始將目光投向一些可以「排解壓力」的非常規療法,以作為降血糖的輔助療法,如肌肉放鬆、腹式呼吸、禪修等。

2002年,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(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)一個研究團隊設計了包含禪修在內的群體減壓課程,以探索更有效的、更具推廣前景的排壓降糖方式。研究人員選取了113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,將他們隨機分為兩組,實驗組接受融合了調息、觀想、斷念等禪修訓練和肌肉放鬆的課程,每天完成兩遍綜合減壓法;對照組則不做禪修和放鬆訓練,只接受普通的糖尿病治療教育課程。

經過一年的追蹤調查,113名患者中有72人完成了實驗。 該實驗以糖化血色素(編註:簡稱HbA1c,能準確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率,數值越低,表示血糖控制得越好。)為測量標準,在12個月的實驗結束後,對照組的糖化血色素數值不降反升,從7.5%上升到接近7.7%;實驗組則從8.14%降到7.2%以下。顯然接受禪修訓練和放鬆課程,有助於患者控制血糖。[4]

清淨的能量:坐禪的降糖效果

坐禪,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,也是禪修愛好者修身、養性、養生的一種方式。禪坐,使人能夠進入極致的清淨狀態,獲得全身心的放鬆。金菩提宗師說,自在清淨,是獲得能量的最好方法。這種「靜」的方式,不僅能使人獲得智慧,更能夠溝通天、地、宇宙的能量,進而帶來身心的健康。至於坐禪對血糖值能夠產生怎樣的作用呢?

2007年4月到5月之間,由Sompong Chaiopanont領銜的一組泰國醫療人員,徵集了50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,針對坐禪的降糖效果做了一個短期實驗。在第一次試驗中,受試患者於檢測餐後血糖值後,接受半小時的自我管理教育,再次測量血糖。一週之後,在同樣的飲食條件下,患者先檢測餐後血糖值,接著接受半小時簡單的坐禪課程,並測量禪修後的血糖,同樣為期一週。第三週,再重複第二次的實驗。

依據測量結果,第一次接受一週自我管理教育課程後,患者的血糖值從192.08mg/dL升到197.60mg/dL;第二次接受坐禪課程之後,患者的血糖值平均從187.74mg/dL降低到了168.48mg/dL(降低了19.26mg/dL);第三次坐禪實驗後,患者的血糖值平均從191.96mg/dL降低到174.32mg/dL(降低了17.64mg/dL)。研究人員認為,這表明坐禪對降低餐後血糖有明顯的作用。[5]

運動與禪:行禪的降糖效果

相對於極致的清靜,積極地動起來,也可以對血糖值產生好的影響。眾所週知,適當的運動對降低血糖有一定的作用,那麼融合了「禪」的運動形式,能否更有效地產生降糖效果呢?

「經行」又稱「行禪」,是佛教傳統修習禪定的方法之一,也是一種以步行方式來修行止觀的方法。修行者在行走的過程中,將意念關注於當下,了了分明,不加思慮,不為外境所擾。一項由泰國和美國研究機構所做的初步研究發現,除了坐禪之外,「行禪」也是一種能對血糖產生正面影響的良好放鬆方式。

2015年,泰國和美國研究機構的幾名學者合作設計並完成了一項實驗。研究者將27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分為兩組,實驗組14人,接受行禪訓練;對照組13人,接受普通的步行鍛鍊。經過為期3個月的實驗後,與長期血糖水平相關的糖化血色素,對照組保持6%不變,實驗組則從6%降到5.4%。[6]

無論是安靜的「坐禪」,還是以步行方式修行止觀的「行禪」,都具有如此明顯的作用,糖尿病患者若能每天撥出一段時間,不論坐禪或行禪,讓身心靈全然安靜下來,都能降低血糖值,或許無意間還能與「最清淨的自性」合一,提升心性與智慧。對於廣大的糖尿病患者來說,無異於一項好的自我療癒方式。

結語

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自然。」如果時時心懷慈悲,對世界溫柔以待,無論動靜,都處於禪境之中,讓身心輕鬆自然,壓力了無蹤跡,快樂指數上升,血糖指數下降,何樂而不為呢?

 
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[1][2]糖尿病能被負性情緒「嚇」出來http://www.jksb.com.cn/html/diseases/diabetes/treatment/2017/1201/118651.html

[3] [4] Surwit, R. S., M. A. L. van Tilburg, N. Zucker, C. C. McCaskill, P. Parekh, M. N. Feinglos, C. L. Edwards, P. Williams, and J. D. Lane. 2002. “Stress Management Improves Long-term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”. DIABETES CARE -ALEXANDRIA VA-. 25: 30-34.

[5] Chaiopanont S. 2008. “Hypoglycemic effect of sitting breathing meditation exercise on type 2 diabetes at Wat Khae Nok Primary Health Center in Nonthaburi province”. 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= Chotmaihet Thangphaet. 91 (1): 93-8.

[6] Lustman PJ, LS Griffith, RE Clouse, KE Freedland, SA Eisen, EH Rubin, RM Carney, and JB McGill. 1995. “Effects of Alprazolam on Glucose Regulation in Diabetes: Results of Double-blind, Placebo-controlled Trial”. Diabetes Care. 18 (8): 1133-9.

 

 

禪修與健康繁體版第34期目錄